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科技报】郭小安:做一名快乐的教书匠

日期 : 2022-01-18
摘要
郭小安,1980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及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其他课题12项。

2022-01-18-06-278373-1.jpg

人物介绍

郭小安,1980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兼任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山大学互联网与社会治理中心特邀研究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学术顾问等。主要研究公共舆论、政治传播,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及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其他课题12项,获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会杰出青年奖、重庆市优秀社科成果奖2项。

2022-01-18-06-278373-2.jpg

 郭小安在点评新闻作品。受访者供图

2022年元旦刚过,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副院长。在谈及教学、科研和生活时,他说:“做学问是一种快乐,教书也是一种快乐。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多年来,郭小安用“快乐”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教学理念和学风师德上倍受称赞,在科研成果和教学成就上收获颇丰,曾获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会杰出青年奖,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咬定青山不放松,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

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郭小安在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学习,师从虞崇胜教授。

“网络参政现象激发了我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导师的鼓励下,我选择了网络政治参与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后续的网络政治传播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谈起当时的情景,郭小安自信地说。他介绍,2003年孙志刚事件在网上掀起了一番舆论风暴,最终促使了《收容法》的废除,2003年由此被称为“网络舆论年”。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郭小安对媒介与民主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导师沟通后,他确定了博士论文选题《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基于媒介与民主的关系视角》。这篇论文后来荣获201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并于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郭小安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凭着敏锐的学术嗅觉,郭小安通过阅读海量文献,发现当时国内虽然对网络谣言关注较多,但研究视角局限于传播学、管理学领域,并偏向传播规律和管理措施的研究,缺乏从政治心理学视角关注谣言与政治参与、政治表达、政治监督乃至政治抗议等研究议题。

“在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构思选题的时候,我尝试将网络谣言作为研究探索和突破的方向。庆幸的是,第一次申报顺利成功了。”郭小安说。

项目立项后,郭小安潜心围绕谣言的社会心理、情感动员机制、谣言研判及治理等,陆续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了10余篇前期成果,修改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九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3年7月,郭小安收到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院长抛来的橄榄枝。从此,郭小安以学者的身份进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工作。

在学术研究中,郭小安愈发感觉到当前国内的舆论学教学和研究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或囿于微观的现象描述,或热衷于危机管理工具范式,忽略了舆情表象背后的群体心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等深层问题。

“对此,我有意将传播学基础理论放在政治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开展多学科对话与反思。”郭小安说。

郭小安孜孜不倦、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学术,终于在舆论学研究领域开创出一片天地。他意识到,面对新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的新特征、新结构与新趋势,现有舆论学理论与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教材亦与时代相脱节。

2021年底,郭小安已完成学术专著《新时代公共舆论知识体系的嬗变与重构》《舆论学经典文献导读》。他说:“预计今年将出版,希望能为新时代舆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做一名有思想的“段子手”,当好青年“引路人”

“用年轻的心为年轻的同学们讲一门年轻的课”“我所打造的课堂效果不仅需要出勤率,还要追求抬头率和点头率”,这是郭小安秉承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郭小安重视和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课堂理念,尝试用激情和智慧去战胜“低头族”。

他说:“做一个有思想的段子手,但不能让课堂庸俗化。段子能让人发笑,也能让人笑中带泪,而我更在意的是学生在发笑过后的深度思考。”

郭小安的教学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不仅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其教学理念和认真负责的学术指导也关照到每一位“郭门”的硕博研究生。

早在2011年,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郭小安得过该校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师表奖”。

进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工作以来,郭小安获得2014年度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人文通识课程互动教学方法研究”和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一般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宏思维’的培养”。

2016年起,郭小安创办小安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次沙龙。内容分为“舆论学经典文献导读”和“舆论学学术前沿追踪研讨”。他介绍,阅读经典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学术前沿追踪研讨则是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灵感,找到科研方向。

“沙龙研讨不仅通过经典读书报告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最喜欢郭老师一针见血的评讲,有助于启迪思想,每次都很有收获。”学生们对小安读书会给予了高度赞扬。

目前,郭小安带的研究生已有10余名发表CSSCI期刊论文,并有多位学生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庆市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生张雅婕获“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等;方梓萱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是重庆大学获此荣誉的唯一学生;优秀毕业生赵小帅、李凯旋顺利入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尹凤意、胡佳思毕业后先后去联合国工作……

郭小安先后获得重庆大学“唐立新优秀奖教金”“河钢奖教金”,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谋求知识转化,走出书斋服务社会

郭小安长期从事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他说:“如果研究成果不能服务于社会,再好的研究也只是纸上谈兵,失去了科研的意义。”

近五年来,郭小安应邀在新华社、人民网、重庆市委宣传部等数十家媒体、党委宣传部门、大型国企开展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讲座共计百余场次,受到普遍好评。

同时,郭小安还把网络辟谣科普工作作为己任,兼任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特邀研究员,与人民网求真栏目合作发布了多期网络谣言盘点文章。他创办的“小安大话传播”微信公众号专题开设了小安辟谣科普专栏,发表多篇原创性谣言传播科普类文章,被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等20余家媒体平台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郭小安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承担重庆市委宣传部委托社科重点项目“重大疫情期间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并提交了成果要报《重大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先后在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人民论坛》等网站和传媒发表《治理谣言应遵循差异化和复杂化原则》《新冠疫情中那些披着名人“马甲”的谣言》《不仅要澄清事实还要让人愿意听能接受》《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等多篇科普文章。

郭小安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参与了大量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担任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人文通识课程主讲教师,《青少年媒介素养与思维创新》课程受到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作为全国青联委员,郭小安还在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全国青联委员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讲授“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专题。应邀为斯里兰卡媒体高级人才研修班讲授媒介素养相关课程。

采访结束时,郭小安表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践行“求知为乐,从教为荣”的职业理念,注重社会实践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好老师,为祖国人才培养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