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有200所高校的教师团队入选,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百战教授带领的“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教师团队”获此殊荣。
2002年6月,英国留学工作十年的李百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于2004年开始组建“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教师团队”。2013年,李百战在英国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英国拉夫堡大学Andrew Baldwin教授作为国家高层次外籍特聘专家加入该团队。2015年,李百战的夫人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姚润明作为国家高层次特聘专家回重庆大学工作。目前团队共有成员18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国家级人才5名,国际SCI一区期刊创刊主编1名,CIBSE和RICS国际学会会士、剑桥大学学院Fellow 7人次,95%的成员拥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
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团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持续推进教学科研育人融合发展,致力于可持续建筑环境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需求关键技术研发,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团队老师自觉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党和人民满意、师生认可的好老师,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团队创建并连续主办十届“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SuDBE)”系列国际会议,为学生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开设系列全英文课程,2门获国家品牌课程;获国家与重庆思政示范课程各1门;向教育部科技委提交《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4份专家建议,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教改论文;教学成果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团队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600名,其中,超10人次毕业论文被评为重庆市和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超过100项,荣获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挑战杯重庆市一等奖等30余项。培养的学生到西部重点行业或领域就业的比例高于50%,8名硕士奋斗在西部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为“一带一路”培养大批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
坚持内涵式发展,支撑“双一流”学科建设。
团队创建了科技部国家级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点实验室、低碳绿色建筑和人居环境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构建了低碳绿色建筑领域完善的科教平台,支撑学科建设。
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组织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并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牵头生态学学科建设,于2011年正式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获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2012年创建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13年首批招生。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生态学全球ESI排名前1%。同时,团队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撑构建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坚持瞄准国际前沿,勇于创新,助推国家双碳战略。
聚焦绿色低碳国家战略和长江流域人居环境改善民生重大需求,团队勇攀科研高峰: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和课题、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共30余项,实现了理论创新、方法引领、技术突破、产品研发;主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政策40余部, 牵头编制国际ISO标准、参编美国ASHRAE标准,获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等国内外论文400余篇;获教育部和重庆市等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持),获世界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引领奖和国家贡献奖;攻克了建筑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关键技术,既保障舒适健康的室内人居环境质量,又有效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显著提升建筑节能减碳水平,于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
甘于奉献,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
团队创建了中国绿建委西南地区绿色建筑基地,有力支撑了绿色低碳建筑国家标准体系构建和关键技术研发。李百战任科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专家、教育部和住建部科技委员、中国绿建委副主任,多次向国家或部门提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汶川地震发生后,团队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为住建部开发了“地震灾区家园重建管理信息平台”,获科技部、住建部来函表扬,李百战及团队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团队参编全国《办公建筑应对突发疫情防控运行管理技术指南》、主编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公共建筑运行管理技术指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
团队教师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将坚持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此前,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廖强教授带领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教师团队已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