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我校“硅根结蒂”项目团队创新创业故事
来源 : 光明日报 张国圣
9月15日至21日,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行。在蔚为壮观的“双创”大潮中,一支支“青年劲旅”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亲切勉励:“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5年来,一大批新时代青年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带着独具优势的技术、智力、文化等资源倾力服务乡村振兴,绘就一幅幅“山乡巨变图”。
让我们走近重庆大学“硅根结蒂——新型生物硅肥开拓者”项目,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创新中国的铿锵步履,领略青年学子的炽热情怀。
“硅根结蒂”,成就增产“小心愿”
讲述人:重庆大学“硅根结蒂——新型生物硅肥开拓者”项目负责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 李凯霖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气象干旱。“烤”验之下,我们“硅根结蒂”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在重庆梁平区试验田,受肥水稻经受持续高温仍保持较好长势。经测算,施用“硅根结蒂一号”的水稻产量稳定上升10%,产值增长30%,农户水稻综合收益增长10%。在这场极端气候下的“丰收保卫战”中,我们初战告捷。
10年前,还在上本科的我跟随指导老师开展创新实践时,偶然发现了硅藻复合材料具备开发新型硅肥的潜力。历时5年,数千次实验后,我和团队终于攻克了改性硅藻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难点。然而,还来不及庆祝,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难点:采用改性硅藻土粉末进行施肥,虽然有土壤修复的效果,但无法实现增产。
怎么办?咬牙继续干。之后5年里,我们不断探索,突破了技术瓶颈,构建并完善了可实现增产修复一体化的“硅三角”技术体系,在全球首创新型硅藻基硅肥——“硅根结蒂一号”。
有了好的技术成果,就要尽快用起来。我带着研究小组返乡助农,每月两次蹲在梁平区农业基地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对乡民进行技术指导。目前,我们团队已取得重庆大学硅藻新材料研究中心等5个平台大力支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5次,覆盖农民600余人,培养农业技术骨干120名。在梁平区应用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后发现,水稻产量平均增长8%,农户综合收益增长10%。我们还与梁平区龙浦柚子合作社合作,共建产学研应用示范基地1000多亩,使柚子增产9%。在重庆高新区,我们还进行了23.5亩的蔬菜大棚种植小试,土壤重金属吸附可达70%,成果显著。
未来,我们会把研究继续做深,把产品接续做强,把应用持续做广,全力守护百姓丰收增产的“小心愿”。
《光明日报》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5d8aaf24d41b4d3fae5ec63f92daaf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