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院士专家齐聚重大 共话深空前沿技术
2023年2月7日上午,教育部·重庆市深空探测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建设方案研讨会在重庆大学隆重举行。院士、专家、学者共计60余位共同探讨深空探测领域前沿技术,为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献计献策。
戚发轫院士、包为民院士、朱广生院士、周志成院士、曹喜滨院士、贾振元院士、王赤院士、于登云院士出席,王礼恒院士、钟志华院士、王建宇院士线上参会。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重庆大学常务副书记王时龙,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杨卫军,重庆市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马奇昌,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牟小云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院士、专家、学者参会。重庆大学副校长李剑主持开幕式。
王树新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重庆大学一直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加我国航天领域重大工程科研任务。深空探测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领域,无论对学科、人才还是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学校将聚焦深空探测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大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养科研人才队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重庆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马奇昌表示,协同创新中心为重庆军民融合科技新领域增添了前沿技术和新生力量,市委军民融合办将强化服务,全力支持,为深空探测领域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杨卫军表示,重庆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体现责任与担当,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和重庆市快速发展,市教委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支持。
牟小云表示,协同创新中心是塑造未来产业建设的先手棋,科技局将全力支持,携手各方,积极培育创新平台,推动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融合,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源动力。
钟志华通过线上发言表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是发挥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优势,研究深空探测领域前沿技术的新机制,希望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国家高水平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树新向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顾问代表戚发轫院士及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主任包为民院士颁发聘书。
随后,包为民发言并主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研讨会。他表示,建设好协同创新中心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协同创新中心将加快深空探测领域科技创新,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常务副主任谢更新教授从建设基础和意义、战略定位、主要建设任务、建设计划、管理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在4年周期里,协同创新中心将从组织、政策、条件等多方位保驾护航,打造深空探测领域“产、学、研、用”良性生态环境,为国家和世界深空探测做出重庆贡献、贡献重庆智慧和重庆力量。
与会院士、专家听取报告后,深入探讨协同创新中心方案建设,各抒己见,指导完善方案,为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献计献策。王礼恒建议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引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协同协作。王建宇希望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理论研究,多渠道开展合作,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戚发轫建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坚任务,突破重点、以点带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朱广生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寻找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发展新机遇。周志成提出发挥地域优势特色,在重庆已有研究基础上持续深耕。曹喜滨建议在深空生态领域重点突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贾振元强调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强化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王赤建议协同创新中心应更加突出研究特色、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牵引、更加关注协同合作。于登云希望从助推国家重大工程方面深入思考协同创新中心的使命和责任。陈善广少将认为要处理好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更加明确协同创新中心目标定位和突破方向。
据悉,协同创新中心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支撑建设、运行,重庆大学作为建设主体。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太空太阳能电站、深空极端环境下基础科学、地外生态系统、太空天梯等重要方向任务,将组织来自俄罗斯、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际科学家攻坚克难,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围绕人类共同的深空探测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和重大需求与任务,打造世界深空探测国际合作平台,探索有组织科研和产学研用精密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近年来,协同创新中心抢抓机遇,深度参与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任务的建设,在特种车辆、着陆器姿态调整平台、载人月球车总体方案研究、月球天梯概念研究、空间站α机构研究等任务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摄影:吴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