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图书馆数字记忆团队走访光电学院先武教授

日期 : 2023-04-19
摘要
4月18日下午,图书馆数字记忆团队李炜、刘芳兵、薛联、郑炜伟、孙浩杰等一行人来到光电学院退休专家先武教授的家中进行采访。

4月18日下午,图书馆数字记忆团队李炜、刘芳兵、薛联、郑炜伟、孙浩杰等一行人来到光电学院退休专家先武教授的家中进行采访。透过先教授的追忆和叙述,探寻重庆大学光电领域研究的历史演变,感悟在不断变迁中始终如一的黄桷树精神。

微信图片_20230419094414_副本.jpg

在交谈中发现,用奋进两个字来概括先武教授的学习之路最合适不过。1950年16岁的他先从电工做起,因强烈的求知心,越发认识到学习电路原理的重要性,于是主动请求深入读书,并成功在重大就读。电工出身的先武理论学习并不轻松,但他仍保持对知识和创造的热情坚持学习。1961年,先武在重大机械系本科毕业,后受邀攻读机床专业,并克服了恶劣条件顺利完成机械领域的模拟实验,以研究生的身份顺利毕业并留重大机械系任教,也由此开启了在重大的科研之路。

微信图片_20230419095516_副本.jpg

CD-1 OCR字符识别机主要研制人员 右四为先武

谈到科研经过,从钢球光电检测、核能工业领域研究到工业ICT机的研究,先武都能清楚回忆起每一个项目的科研细节和攻关过程。1984年先武出任重庆大学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并主管科研。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光电外观缺陷自动检测和机器视觉研究,先后研制完成了多台“钢球光电外观质量自动检验机”,其中“Z515K型钢球光电外观缺陷检验机”作为援朝产品援外。

Z052K钢球光电外观缺陷检验机_副本.jpg

经Z515K改进后的Z052K型钢球光电外观缺陷检验机

在1989之后的十年间,他又应国家需要转向工业CT机的研究。先武用“不简单”来形容ICT的研究过程。从刚开始设想的1个探头到研制出16个探头的机器,并成功产出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图像,在这期间先武和其他科研成员经历过资金、人员流失、激烈竞争、技术攻关等诸多问题,但他们最终都一一克服并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可供使用的“XN-1300γ射线工业CT机”。

ICT.jpg

XN-130-BG ICT主机

在我国的航天航空、国防、高速铁路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中的质量检测和可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年轻一辈ICT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建立了真测科技公司,成为我国工业 CT的重要“生产基地”。

微信图片_20230419094708_副本.jpg

 1996.12 新德里“14届国际无损检测会议”上的先武与俄罗斯专家

生活中,先武重视记录,他完整地保存着科研项目的纸质报告、申报项目手稿、科研团队的合照、研制成功的机器照片、科研过程剪影等。每回忆起一些经历时,他总会找到对应的照片展示。除此之外,他还自拍自编了ICT项目实验的珍贵影像资料并保留至今,方便了我们的历史记录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419100907_副本.jpg

先武教授向数字记忆团队展示科研报告、证书、手稿等

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应该是先武学习和科研经历的总结,这与在岩石缝中生长,在逆境中适应环境的黄桷树相契合,同样也是黄桷树精神的生动体现。

重庆大学数字记忆团队欢迎您为“追寻黄桷树精神——走进专家”系列口述历史工作提供线索、材料。

联系人:刘芳兵

联系电话:65678067   1860230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