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罗均:做有情怀的科研人 以“我”之力圆强国之梦
【编者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党委宣传部和人事处联合开展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系列宣传,挖掘学校优秀教师代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被采访教师的学术科研等大数据由学校图书馆提供。】
人物名片:罗均,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40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论文2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0项。
坐落于民主湖旁,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众多前沿、高端的科研成果,解决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核心技术难题。这里的灯常常很晚才熄灭,又很早就亮起;这里的师生常常为了重大项目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罗均也是其中一员。
躬耕教坛二十余年,在科研和育人的过程中,罗均怀揣炽热的科研强国梦,致力于做一个有大情怀的科研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照亮莘莘学子的前行之路。
强国有我,功成不必在我
“精海”无人艇、两栖无人战车……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科研成果,无一不来自罗均所在的科研团队。
对罗均而言,研究重心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息息相关。从进入机械工程学科以来,罗均就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涉足多个领域,也有过多次尝试和转向,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关注。无论是历时十年潜心探索的海洋无人艇,还是攻关五年、历经无数实验的“两栖无人战车”,都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需求。
“精海”无人艇和两栖无人战车实物在南海和东海工作照片
在罗均看来,科研就是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我们以前常说,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坐冷板凳’。但现在处于国家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做科研千万不能闭门造车,要与时俱进,融入到服务社会中、融入到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中,有激情地坐稳‘冷板凳’。”
罗均也常常将这样的情怀延伸到育人实践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用科技报国的情怀感染学生。通过讲述身边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强国有我”的科研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认识到做科研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同甘共苦,与团队一同成长
在每个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团队的合力。罗均深知团队在科研攻关中的力量,作为团队负责人,他不仅对团队成员们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自己也毫不松懈。
“我要求自己要有前瞻性、心胸开阔、无私无畏、公平公正;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能够吃苦,具有奉献精神。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久,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罗均所带领的团队在面对困难时无私奉献、不言放弃,给他的科研生涯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回忆。
科研、实验,其过程枯燥与辛苦,只有身在其中才有体会,唯有坚定的意志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勇毅前行。对罗均而言,科研之路上“苦中作乐”是常态。他回忆起与实验室团队一起为重大项目攻坚的日子,集体“过生日”是团队师生放松的方式之一。虽说是“过生日”,但也仅仅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寿星”送上祝福。蜡烛的点点微光和生日歌的轻快节奏感染着团队每个人,匆匆分享片刻的轻松后,大家又重新投入各自的工作。但此刻,整个团队却在同甘共苦中具有了更加紧密的凝聚力。
言传身教,“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
科研之外,对于育人,罗均也有自己的感悟。当今社会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教师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在罗均看来,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实践能力的训练、品质品格的提升。而这些素质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罗均认为教师应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将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富有团队精神等良好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才会学习、模仿,逐渐成长为全面、综合、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罗均也十分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虽然忙于工作现阶段他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仍会深入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脚步。无论是在专业分流的讲解中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是在研讨会与学生分享日常的感悟,他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以谦虚的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喜爱。
从教二十余年,在教师岗位上,让罗均倍感欣慰的是培养出了一批行业顶尖人才。“有些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进入到课题组,随着课题组一边摔打、一边成长。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他们一步步成长为行业最顶尖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添砖加瓦、发光发热,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时间的刻度,记录下奋斗的足迹。罗均以“强国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情怀,在脚下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着科研报国的故事。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单位提供
摄影:陈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