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以问启智 向新而行|校长王树新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日期 : 2025-09-14

以问启智 向新而行

——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王树新

(2025年9月14日)

1(封面)_副本.jpg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叠翠流金、硕果盈枝的金秋九月,我们相聚在此,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大家如愿开启学术新征程!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10月,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自1948年招收首批研究生以来,始终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完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近年来,学校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高质量建成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工科实验大楼、信息技术科研楼,高标准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水平打造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数字人文研究院、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等前沿阵地,高起点谋划智谷校区和医学科技创新园,着力为同学们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实践平台、校企协同项目、国际交流机会和个性化发展路径,助力大家在严格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创新实践中更好地成长成才。

2_副本.jpg

不同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多是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敏锐发现问题、精准定义问题、科学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跨越,成长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卓越研究者和创新者。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研究生阶段正是同学们养成问题意识、淬炼批判思维、锻造创新能力的黄金期。唯有以问启智、向新而行,才能在纷繁万象中洞见本质,于时代变局中开创新局。借此机会,我重点围绕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分享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3_副本.jpg

一要问计天下,于家国中关切“大问题”。

所谓“大问题”,是关乎家国命运、人类福祉、文明演进的根本之问。唯有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时代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我们的研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深远持久的价值。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岁月,重大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教学科研,以“教育救国”的信念书写学术报国的赤诚。从“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重大人的奋进脉搏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我校工学院第二任院长、我国无线电研究创始人冯简教授,在战火中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短波电台,抗战胜利的捷报经它传遍神州大地、振奋亿万民心。今年毕业的自动化学院博士生丰宇宸同学,将科研理想注入强军兴国急需,在校期间潜心钻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所学应用于石油钻采、国防装备等关键领域,毕业后毅然加入海军研究院,以创新践行报国之志,将论文写在万里海疆。

个人理想总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学术追求更应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希望同学们拓宽全球视野、拥有未来眼光,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既读万卷书、更知天下事,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赓续文明,于世界百年变局中求索真理,肩负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4_副本.jpg

二要究问本源,于精微处求解“真问题”。

“立乎其大,还需入乎其微。”学术中的“真问题”,源于现实、立于验证、成于价值,是扎根客观实际、具备科学探索意义的真命题。它需要我们突出细节、找准关键,在实验数据的差异中捕捉线索,在理论推导的逻辑间追寻突破,在文献观点的矛盾里发现契机,于细微处解真问,于实践中见真知。与我校同龄的鲜学福院士,面对煤矿瓦斯灾害,并未止步于常规治理与事后处置,而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深入探究瓦斯运移的内在规律,开启我国矿山灾害防控体系研究之路,构建起国际领先的渗流理论,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科学支撑。“鲁迅文学翻译奖”获得者、我校外语学院李永毅教授,长期深耕拉丁语翻译与研究,致力于探寻语言与文化的本源,从不停留于字面转译,而是于文本细微处辨析义理、推敲情韵,从词源考据到语境还原,始终追问跨语际传播中的“真问题”,以精微之笔揭示文明深处的共鸣。

科研创新从无捷径,希望同学们深刻领悟并践行科学家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敢于质疑“理所当然”,勇于挑战“众所周知”,深稽博考、融会贯通,“板凳甘坐十年冷”,苦下真功夫、求解真问题、淬炼真学问,成就学术理想新高度。

5_副本.jpg

三要诘问未知,于前沿地探索“新问题”。

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真正的创新,往往萌芽于对未知领域的大胆发问。学术研究既要回望、继承、守正,更应前瞻、拓荒、创新。在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学科交叉空白地带、既有范式局限之处,敏锐洞察、勇敢叩问,提出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意义的“新问题”。我校刘汉龙院士团队从“微生物能否替代传统工艺修复文物”这一前沿问题出发,通过提取当地土壤微生物制成“原生修复剂”,自主研发微生物岩土加固技术,让瑞金红井纪念碑、大足石刻等文物重焕生机,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新范式。杨士中院士团队瞄准太空“借电”这一宏大创想,聚焦空间能源传输,致力于破解高压大功率电力等关键技术瓶颈,为人类应对未来能源危机提供全新思路和“重大方案”。他们这种“问在认知边界处”的探索精神,正是重大人不断攀登科研更高峰的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这正是大家施展才智、定义未来的时代机遇。希望同学们永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聚焦前沿,在探索中启迪新思,打破壁垒,在融合中跨界创新,勇于突破边界、善于交叉拓新、敢于引领未来。

6_副本.jpg

同学们,属于你们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经开启,这是勇攀学术高峰的新起点,更是勇担时代使命的新征程。正如我们的校歌所唱:“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求学道路上,以“问计天下”的格局胸怀家国,以“究问本源”的执着深耕学术,以“诘问未知”的创新开拓未来,在不断追问与求索中博纳学识、锤炼本领、超越自我,绘就新的人生华章!

谢谢大家!

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摄影:学生新闻宣传记者团 眭亦孜 纪乐添 胡歆桐,吴友华


来源 :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编辑:曹蔚

审核:曹蔚   曹蔚   

责编: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