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茶乡农育"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永川区开展社会实践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重庆大学"茶乡农育"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0人走进重庆市永川区,开展以“暑假公益托管+科技助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教育帮扶、产业调研、文化传承多维发力,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答卷。
思政引领实践 公益托管托起成长希望
针对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难”痛点,实践团联合永川青少年宫暑假公益托管服务点,将思政教育融入科普实践。成员们结合专业特色设计"皂化反应"实验课,通过“理论讲解+动手操作”模式,既传授科学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探索创新的种子。当孩子们围作一团观察皂化反应变化时,当“小小化学家”们举起自制手工皂欢呼时,实践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科技赋能产业 破解茶乡发展现实课题
实践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重要论述,以“大思政”视野开展茶产业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茶山、茶厂,系统梳理出“加工设备老化”“电商渠道不畅”“青年人才断层”三大痛点。针对小型茶厂技术升级需求,团队运用化学工程专业知识提出“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方案”;结合新媒体传播趋势,设计“短视频+直播”营销矩阵建设路径。当与茶农王大叔交流时听到“老手艺快传不下去”的感慨,成员们更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既需要科技赋能的“硬支撑”,更需要青年人才回流的“软动力”。
文化浸润乡土 激活传统产业内生动力
在永川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探源者”,从唐代“茶马古道支线”展陈中梳理茶文化历史脉络;在图书馆,他们埋首《永川县志》,摘录茶农生活民俗编纂成“茶乡故事手册”;更用镜头记录“永川秀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当发现清代茶商账本上“诚信为本”的古训时,成员王同学感慨:“乡村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能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活态资源。”这种将文化自信融入产业发展的实践,正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生动诠释。
此次实践,重大学子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引,在公益托管中践行育人使命,在产业调研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正如成员刘同学所言:“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需要青年用脚步丈量、用智慧破解、用担当铺就。”实践团通过“思政课程+实践课程+文化课程”的有机融合,构建起“知行合一”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龙禀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