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创新教学】陈朝晖:标准和趣味,在教学生命中缺一不可

摘要
近日,在重庆大学第一届研究性学习混合教学模式研讨暨分享会上,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陈朝晖教授分享了如何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缓解建筑学类课程难学的难题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法,我们分别采访了分享创新教学经验的六位老师,陆续推出系列专访。

在陈朝晖的办公室书架上,放着三年前她与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合照。这张照片和她女儿的照片放在一起,在她工作累了的时候,抬起头就可以看见。很难想象的是,照片里那个气质恬淡、笑容温柔的长裙老师,常常被学生们评价为“十分严格”。

1.jpg“严厉”背后的秘密

陈朝晖先后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设了结构力学、非线性结构力学及有限元、土木工程新进展等课程,甚至还有一门面向全校的通识与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筑中的结构艺术。而不管是对待任何阶段、任何学院的学生,陈朝晖都展现出了她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指出学生的应付,绝不姑息。

对学生来说,这并不容易适应,这也是很多学生会觉得陈朝晖很严厉的原因。但陈朝晖自己却很清楚:“学生如果不知道标准和底线是什么,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在她看来,老师应基于学生的投入和主观努力来决定是否要肯定学生,让他们知道门槛、标高在哪里,而非盲目夸奖。所以,在建设建筑力学教学团队时,陈朝晖始终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是主导。“教师不应该俯就学生,不是抱他们上去,而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达到目标。让他们自己学会走,才能够走一辈子。”让学生主导教学,在她看来是不负责任的。

2.jpg

(陈朝晖和研究生进行讨论)

而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标准,陈朝晖同样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个学期,陈朝晖给建材系的学生上结构力学。对建材系的学生,力学系列课程是少学时的非专业课,是学生一般不重视、教师上起来“很没劲”的课。面对这个情况,她并没有因为“课难上”而松懈。相反,她认为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完全取决于教师怎么上。因此,陈朝晖根据在建筑系教授建筑力学的经验,使结构力学形象化,设计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与解答,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达到的效果比她预期的高很多。说到这里,陈朝晖很欣慰地笑了:“尤其是女生们,表现得相当不错,所以我是经常表扬他们。”

教学应如同“白居易写诗”

 “我最近又在重读霍金的《宇宙简史》和《时间简史》,”陈朝晖说,“那么深奥的理论,霍金通篇没有用一个专业符号和公式,也没有生僻的专业术语。”她喜欢读这些科普读物和带有哲学意味的书,也喜欢做形而上的思考。而这样的书同样带给了陈朝晖很多教学上的灵感:教学应该做到用普通的语言把深刻的理论和方法讲清楚。她尝试着将科研的思维运用到教学上——找到一个问题的核心,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讲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们。

陈朝晖的学生里,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既需要对他们开展通识教育,也有坚深的专业课程。而对很多教师来说,把教学面铺展得如此广,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陈朝晖却用了“有趣”两个字来形容。

3.jpg

(陈朝晖给本科生上课)

她用f=ma这个公式来举例子:这是力学领域中每个人都烂熟于心的公式,但如果是对于完全没有这个概念的人,如何跟他表述出来呢?陈朝晖说:“我会去打比方,最简单的,同样的力来推一个胖子推一个瘦子,这是一种比喻对不对?我就不用写这个公式了,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诸如此类,陈朝晖会针对建筑系的学生的特点来讲解问题,而建材系的学生理科基础要好一些,就可以不用“瘦子胖子”来比方,而换直接阐述的方式。

因此,在陈朝晖的教学过程中,她一直在思考力学规律和结构性能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断寻找着合适的表达方式。于她而言,就好像白居易写诗,甚至能让老妪都听懂一样。迫使自己不断思索本质,也成了她教学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来自建筑学院2016级的学生陈茂繁就这样说道:“陈朝晖老师上课总能把一个理论讲解得非常透彻,逻辑很清晰,延展很多,总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给不同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学生们上课,想办法让他们领会,通过语言、模型甚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这是陈朝晖一直在做的尝试。“深入浅出,其实对教师的思考深度、知识广度、对问题的综合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说:“为了上好建筑学院的建筑结构课程,我通读了中国建筑史、两个不同作者的外国建筑史,甚至去研究十二、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因为那个时期的宗教和哲学对西方建筑结构有决定性影响。”说到这里,陈朝晖露出了一个很调皮的笑容:“我觉得这真是非常有意思。”

“我喜欢让一件事情不一样”

在整场访谈中,陈朝晖都一直在强调“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学习、研究和教学中,她都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同样的课程,我这个学期这样上,下个学期就会想能不能换个方法上、换个角度切入。我喜欢让一件事情不一样。”因此每次上课,面对同一个公式、同一个图形,她都会尝试寻找它们不同的面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最重要的是,她能从学生的反应上感受到极大的趣味。如果学生们通过她的讲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知识,则是她最快乐的事情。对此,她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刚从普林斯顿大学访学回校的时候,陈朝晖选择了上建筑学院的课程。结果当她前两次课按教材来讲时,下面的学生“全在睡觉”。陈朝晖无奈地说:“我翻看了一下手里的教材,就想着我要是学生我也睡觉。我觉得这本教材实在是‘面目可憎’,我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这样。”接下来,她站在建筑学院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建筑学专业培养需要什么样的结构知识和思维能力,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后花大力气把整个课程彻底改头换面,这才有了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全新教学体系以及《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这本全新的教材。

在上课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是陈朝晖对“乐教”的看法。她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归结为“向学而教,乐而善教”。“向学而教有三层含义。首先需要把课程体系放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里拉通了来看,明确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阶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最后根据内容和专业程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她在一年之内把土木、建筑、建材的结构力学课都上了一轮,对所进行的教学探索充满信心。在她的观念里,教师“怎么教”和“教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就是主导,教师的标准和方法,决定了最后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团队的意义在协作,也在创新

陈朝辉.jpg

(陈朝晖与教学团队)

作为建筑力学研究所所长,陈朝晖也非常看重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建筑力学教学团队二十多人之中,既有以教学为主或者科研非常强的老师,也有两者兼备的老师,承担了建筑学部全部专业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一系列力学课程。在团队建设中,陈朝晖既强调共同的理念,主导的方向,也支持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教学和科研不同,科研可以像陈景润一样独自研究,而教学和团体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年级十几个班,一定是一个团队在教,如果观念和要求参差不齐,学生的差距会很大。”现在团队里不乏有一些科研上相当不错的年轻老师,他们也愿意把教学搞好,教学成果突出,这在目前的高校里是“不多见的”。

“我们开始做结构力学慕课时,有些年纪大的老师觉得做这个事情没意义,考评时又不算。年轻老师却说‘算不算无所谓啊,这件事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样一种氛围真的很好。” 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使出同样的力气,都一模一样,而是能大家跟着一起走,这就是“团队的意义”,也是陈朝晖所希望的“团结乐教”。在她的影响下,建筑力学教学团队展现出了不断革新、不断探索的活力。

“我喜欢毫无边际地思考”,陈朝晖看着桌子上放着的照片,笑道:“可能是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吧,感觉是很年轻。”和很多人眼中的理工科老师不一样,陈朝晖带着人文的气息,她爱读哲学,会在讨论时脱口而出海德格尔的一句“艺术即真理”,会在听到认识的老师出版诗集之后露出兴奋的眼神。面对这样一颗年轻的心,我们相信,她会把新的、有趣的探索不断进行下去。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