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我校杨永川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

日期 : 2018-10-26
摘要
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杨永川教授课题组参加的多国联合研究组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

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杨永川教授课题组参加的多国联合研究组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 “Identifying long-term stable refugia for relict plant species in East Asia”,明确了北半球“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避难所区域。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课题组长期合作伙伴、云南大学特聘教授Cindy Q. Tang,我校杨永川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钱深华博士为共同作者(7/45)。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着银杏、水杉、水松等被誉为是“活化石”的植物。这类植物曾经在第三纪(约6600-26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后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仅在东亚、北美和欧洲西南部的几个“避难所”区域有所存留。该研究在分析大量“活化石”物种的分布数据和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建了此类植物的气候避难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南部—越南北部—日本中部的湿润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带为“活化石”植物存留的核心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中国西南部为中心的东亚亚热带、暖温带区域将成为“活化石”植物未来长期稳定的气候避难所,因此,该区域对“活化石”植物的生态保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研究对未来自然保护区布局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于2018年10月26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文章链接为: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6837-3;该研究也是自2008年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论文以来,重庆大学生态学科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实现的又一次突破。

重庆大学杨永川教授与云南大学Cindy Q. Tang教授已开展了10年的合作,长期从事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保育生态学研究,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Oryx等国际主流杂志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已形成较强的国际影响。

1.jpg

图(1) 典型“活化石”植物银杏和水杉。(A)银杏 (B)银杏自然种群(重庆市南川区)(C)水杉 (D)水杉自然种群(湖北省利川市)

2.jpg

图(2) “活化石”植物在东亚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格局。淡蓝色界限为夏季季风(湿润气候)界限。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