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迎接党代会·成果回顾】 走协同创新之路 圆汽车强国之梦

——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纪实
日期 : 2016-04-14
摘要
2014年10月,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这是重庆市首个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在重庆大学主教学楼一楼大厅展示着两辆长安汽车,这些是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参与研发的成果展示与见证。2014年4月至7月,经专家初审、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综合咨询、社会公示等环节,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这是重庆市首个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 发展汽车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最开放的汽车市场。但是,中国30多年的合资历史和巨大的市场并没有换来技术,合资企业的车型开发、关键零部件供应、销售渠道等均由外资控制。顺应国家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发展需求,立足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定位,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以下简称“中心”)。

重庆大学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了“任务牵引、流动共享”的人才汇聚新机制,汇集国内外汽车领域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智库与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从项目合作、校企联合中心向着全面协同创新发展。QQ截图20160414161919.jpg

2012年6月,由重庆大学牵头,协同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青山工业、博耐特、西南铝业、重庆钢铁、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等单位,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和福特汽车的支持下,中心组建成立。

        中心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10月,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这是重庆市首个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985工程”、“211工程”,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学校坚持“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创新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

QQ截图20160414162103.jpg

协同创新,不仅突破了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还强强联合释放了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3年,重庆大学协同长安汽车研发出国内第一辆自主知识产权重度混合动力样车,突破了该领域的国外技术壁垒;H16、D18T发动机荣获2013年“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H15TGDI获2013年上海车展十佳发动机奖;重庆大学协同研发的福特汽车油冷器, 使超力高科成为福特全球供应商,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合作完成的“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荣获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重庆大学与中国汽研、长安汽车协同,开展整车轻量化结构优化设计,获得全国最佳轻量化车型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中心与协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重大科研项目80多项,落实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协同创新使得高校、企业和院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得到共享利用,加快了基地、平台、资本、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汇聚与盘活。

          综合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重庆大学首届汽车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简称汽车协同班)开班,实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协同培养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汽车班打破院系单一按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传统,以学部、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跨学院、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机械、材料、电气、动力、力学、通信、自动化等9个与汽车相关的专业选拔60名推免研究生,加强学科交叉,将专业教育同汽车领域职业需求有机结合。 目前汽车班已招收学生近240名,其中,2013级56名学生中已有20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提前一年毕业全部到一线汽车企业和研发机构就业。

QQ截图20160414162332.jpg

“2011计划”正在推动产、学、研之间的“化学反应”,并通过这种化学反应培养出杰出人才。中心深化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合作,实施“3+1”汽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科生培养和“3+1+2”汽车复合领军型人才的专业硕士培养。以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协同培养。

中心还开设了汽车协同创新研究生讲坛等特色活动,通过学生讲、师生听、导师评等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沟通模式,采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来积极探索、推行人才培养新模式。

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中心已先后派出80名研究生前往美国、德国等地参加海外汽车夏令营,学习国际先进汽车前沿科技,教学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