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星期日讲座第二讲:西南大学刘增宪副教授分享长征精神

日期 : 2016-10-24
摘要
2016年10月23日上午10点,虎溪校区星期日讲座第二讲在DZ126报告厅开讲,本讲的主题为“雄关漫道——重走长征路写生见闻与感悟”,主讲人是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增宪。

2016年10月23日上午10点,虎溪校区星期日讲座第二讲在DZ126报告厅开讲,本讲的主题为“雄关漫道——重走长征路写生见闻与感悟”,主讲人是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增宪,他向大家分享了近两年来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经历,重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1477291341875505.jpg

同学们一进报告厅,便发现主讲人的装扮与众不同,他头戴军帽,身着红军装,左臂带上袖章,神采奕奕。刘增宪是一位老红军的儿子,从2014年5月起,他用两年时间,从贵州省赤水市出发,自驾12万余公里,到达13个省市、260多个长征旧址,于本月3日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壮举。沿途,他搜集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走访参加过长征的老兵,用画笔记录那段峥嵘岁月。

讲座开始,刘增宪向大家重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我问过身边的学生是否了解长征和长征精神,学生们多数表示不晓得。上世纪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长征是其中之一。《人类1000年》列出了1000年来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件事,其中中国有三件事入选,分别是:发明火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崛起和长征。”刘增宪还慷慨激昂的读到毛主席的对长征的高度评价。

1477291363764326.jpg

刘增宪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用“最”字归纳长征的历史:最重要的情报、最年轻的娃娃军、最早的出发地在福建、最早的号角、最智慧的战役……一个个故事叙述着那个环境的艰苦和危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着红军昂扬的革命热情。同时,他也将其知道的长征细节与同学们分享。比如毛主席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其实并不是在娄山关所作,1935年红军再战娄山关大获全胜,毛主席望着与瓮安擦耳岩山形相似的娄山关,便将在瓮安做的《忆秦娥》改为了《忆秦娥·娄山关》,“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句的初稿为“梧桐叶下黄花发”。

1477291379206772.jpg

期间,他也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丰富长征的形象,诠释他理解的长征精神。他采访了重庆目前唯一的老红军,一个女排兵。她当时带着八个女战士,由于天太黑,看到一个屋子打算进去避风寒,她们以为屋子里的人睡着了就没打扰他们,也把薄被子裹在身上睡下了。早上醒来才发现,那是32具战士的尸体,但她们已经没有力气掩埋战友,只能继续往前走。老人还说:“我带的女兵排,全部走出了草地,一个都没死!”由于长征的年代与现在生活大不相同,同学们很难真切地感受到长征那时的艰难与困苦。爬雪山、过草地,不是说说而已,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战士用生命开辟出来的战线。

刘增宪与同学集体朗诵《七律·长征》,这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刘增宪说:“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明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星期日讲座由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工委、虎溪校区管委会和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办,虎溪校区管委会学工办、沙坪坝区图书馆承办,每学期举办四期。

 

                                                                                                                              摄影:杨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