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作品《可涂抹的光》获得2016年亚洲设计学年奖金奖

日期 : 2016-10-27
摘要
日前,由亚洲城市与建筑联盟,亚洲设计学年奖组委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6第十四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竞赛评选结果揭晓。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严永红教授指导,何思琪、吴帆、郑苍民共同完成的作品《可涂抹的光——让孩子成为光的魔术师》获得专题奖项“光与空间”最佳设计奖金奖。

日前,由亚洲城市与建筑联盟,亚洲设计学年奖组委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6年第十四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竞赛评选结果揭晓。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严永红教授指导,何思琪、吴帆、郑苍民共同完成的作品《可涂抹的光——让孩子成为光的魔术师》获得专题奖项“光与空间”最佳设计奖金奖。

“亚洲设计学年奖”旨在通过一个更开放、更有远见、更有责任的行业合作组织,关注、支持并推动全球视野下的亚洲城市与建筑行业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是国内各院校教学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

《可涂抹的光》作品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意识与创造行为。设计者们在自身经历与实践活动中留意到乡村的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单一、文化意识淡漠等问题,从而挖掘出了本次设计的概念。

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家乡的概念是生长之地,亲人住地,也是打工后的养老之地,是生活的起点也是终点。城市无法为农村打工人口提供与城市人平等的居住、教育等资源,乡村仍然是农民的精神与物质的根基。但如今乡村空心化,老屋渐渐走向破败,破损的住宅得不到修缮,而经济能力良好的村民渐渐住进现代新屋。农村常驻民为老人、妇女、小孩,大多属于弱势群体。而农业生产生活忙碌,妇女老人操持着家务和农务,缺少经济价值的传统的手工艺因无暇顾及而渐渐丢失。孩童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条件,课余生活相对单调,缺少文化的启蒙和引导。

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艺术家,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美的能力,为什么不不把日常生活中设计的权利,交给他们自己?如何让孩子成为光的魔术师?也许仅仅是修一扇窗,多一支笔,艺术的灵魂便会降临在这些老屋中。

乡村传统结构的老屋大多建于90年代,日常使用中主体结构尚能保持功能完好,而门窗等构件在日常使用中易损,由于经济、劳动力流失等原因,常常不能及时修缮。于是,设计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将修缮窗的需求与儿童自由绘画的行为相加,产生一个优化乡村居住环境的构想。

设计期间,组员在街边进行“实验”。对于这项简单的活动,路过的孩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透明亚克力上的图画投影在地面,以这样的小实验来验证此次方案的可行性。乡村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坡屋顶需要一年进行一次维修(即拣瓦),三棱镜散射出“彩虹光”的原理是小学课本上的科普知识,两者相加,同样是一场自然与建筑的魔术表演。方案的落地方式并不复杂,结合寻常材料便能做到。除此之外,对于建筑产业、文具产业、政府部门合作关系的构建有一定的设想。从简单的物理现象、艺术感知到社会利益,设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可涂抹的光”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小实验,以低技术为原则,目标实体是窗与瓦,实体规模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细微。正如设计者所说,“我们正是希望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撑起留守儿童们巨大的创造力,更希望此设计是一个媒介,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一群体的困境与潜力。”

该作品是由严永红教授所承担的研究生课程《建筑物理环境》的课程作业“光的实验”深化而来。从选题到课堂讨论,学生的关注重点不再是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是针对社会问题、人的需求,提出问题与寻找解决策略,是一次将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有益创新和尝试。同时,本设计小组成员都成长自乡村,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会使得作品融入了自身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例如作品中对于留守儿童情感的表达完全是有感而发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所透露出的对于人性的关怀,以及建筑回归本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