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重庆大学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系列讲座之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

日期 : 2017-07-03
摘要
2017年7月3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小安在民主湖报告厅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伟伟主持。

2017年7月3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小安在民主湖报告厅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伟伟主持。

图片1.png(郭小安研究员讲座中)

 郭小安研究员认为,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更多地是基于情感而不是基于事实作出判断。在社会抗争的情感主义视角方面,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集体中起作用的不再是理性,而是人的本能。实际上,《乌合之众》的落脚点在于反思、批判法国大革命对于民主秩序的破坏。这表明,一切权力都需要限制,没有限制的权力都会走向崩溃。此外,郭小安还对布鲁默的循环反映理论、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格尔的“相对剥夺感”概念以及亨廷顿的社会抗争经典公式进行了回顾。郭小安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非直接利益型抗争,而是集体泄愤事件。并将情感动员策略具体划分为谣言建构、悲情叙事、道德捆绑、恶搞戏谑、人肉搜索。

 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郭小安也指出,目前的新闻框架研究面临着从破碎到失衡的现实。框架主要是追求阐释意义的过程,现有的多数研究仍然局限于对文本数据的量化分析。目前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的生产规划、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应用集中表现在执行的文本分析、话语分析,而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以量化研究为主的精确的内容分析与议程测量。此外,还探讨了媒介事件中的新闻框架和行动框架的结合的可能性。郭小安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既是行动工具,又是报道工具。因此,有必要整合认知框架、报道框架、行动框架、回应框架。

 郭小安还对自媒体时代的米姆传播现象进行了探讨。米姆传播是情感动员的新形式,米姆具有自发性、复制性、改造性、变异性,但不能脱离母体的特点。总体而言,在中国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是贯穿其中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