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重大人】徐戊矫:把三尺讲台构筑为永恒的舞台
【人物简介】徐戊矫,女,1975年4月生,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了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工科素质拓展研究”,并发表了教改论文3篇。
“从二十二年前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开始,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平凡的好老师;永远不能也不敢辜负的,是学生们注视着我的期盼的眼睛。我的梦想是,把三尺平凡讲台构筑为永恒的舞台。”
“命运”使我们齐聚一堂
徐戊矫在高中时曾和父母爆发了一次争吵,主题是大学专业的选择。作为一个彻底的文青,她自然有一颗从文的心,而对于站在现实角度的父母来说,选择理工类专业无疑更能给女儿的未来以可靠的保障。“最后还是掉坑里了”,徐戊矫声音温婉,不由地笑了笑。少女在书香之家长成,骨子里没有孤行己见的决绝,最后选择了向父母妥协。
刚入学的时候,徐戊矫甚至不知道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但她习惯于将手头的一切事情都尽可能做好,无论喜欢与否,这是她的原则。所以,她拿了四年的专业第一名。
“你知道人要是觉得自己被迫接受了某样东西,就一心想要摆脱它,想把它从自己的身上扒拉下来。”在大学四年里,换专业的想法不时浮现在徐戊矫心中,她仍然没办法忘记自己的文青梦想。和其他的学霸们一样,徐戊矫每天都会背着一个大书包去自习室,但不同的是,她的书包里面装的,是各种杂书。“但是,专业也是一个有生命的事物,你和它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它就会慢慢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时光的浸润之下,也变得血脉相连,无法割舍。
一九九七年七月,徐戊矫本科毕业。因为恩师的挽留,她继续攻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因为恩师的欣赏与自己的天赋,一九九七年九月,她站上了重庆大学的讲台。
因为徐戊矫上学早,第一届里学生甚至有人比她年龄大。面对从同龄人到师长这样突然的角色转换,她紧张了。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前一夜,她辗转反侧;当真的走进教室,站上讲台,讲出第一句话,那一刻,一个预言似的笑谈被验证——她是与生俱来的老师。
“爷爷在我还是个玩泥巴的小孩时曾说:‘我们家这个小孩是要做教授的’”。直到今天,徐戊矫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不免感叹命运的神奇,冥冥之中仿佛有只手,“它颠覆你的设想,引你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徐戊矫站上讲台仅两年,便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了学院第二名。讲台仿佛就是她的舞台,她如鱼得水。机械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说:“她在讲台上所讲的话,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多出来。”
愿以光温柔彼此岁月
“讲课的意义不在于其它,在于两个‘场’交融时泛起的温暖,在于孩子们眼里的光。” 徐戊矫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是因为她与这份职业微妙神秘的联系,更是她对这份职业所持的使命感,她竭力去激发每一个孩子发光。
作为工科教授的徐戊矫负担着不小的科研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本应该是她的负担。但对她来说,上课其实更像是一种享受,连办公室的同事都知道,课堂是她的“心灵疗愈地”。
每一次上课前,徐戊矫都会重复她的小仪式:深呼吸,挺直背,然后再微笑步入教室。“虽然我个子矮,但我也得站成一棵树。”在她看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带来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不应该被带进教室,课堂应该属于孩子们和纯粹作为引导者的自己。
不是每个学生都带着十二分的热情来听课。在每个新学期伊始,总会有一些学生在刚坐进课堂的时候,面无表情甚至是心不在焉的。对这一部分孩子,她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始终在课堂内想方设想鼓励他们打开那扇门,去看门后的世界。无论要耗时多久,但在某个时刻,徐戊矫总会发现他们开始点头,开始微笑,变得认同自己。
“这时候,你就知道,你的话融进了他的心里,这时我们总能在彼此的眼中看到光。”徐戊矫深信这一点。那是寻求知识的光,是信赖的光,是欢喜的光,是两眸相汇后彼此理解的光。
也许是文青的缘故,徐戊矫的情感细腻而又丰富,时常被生活中的细节打动。徐戊矫上课几乎不点名,她有自信自己的课不会有人无故缺席,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她对于请假也格外宽容,她只要求学生发短信说明原因即可。但有一名学生坚持在上课前到教室直接将请假条交给她,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我应该认真对待这次请假。”“这种真诚让我一瞬间明白,学生其实是理解你的,他们将你的一切努力都看在眼里。”徐戊矫眼眶微红,“你会发现那些孩子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你,懂得你。”
她说:“人是为了美好而活的,只有世界给人的补偿与美好能够抵御生活带来的伤害。对我来说,晴朗的橘子,学生眼里的光,清晨不期而遇的花骨朵,就是无可替代的补偿。”
愿陪你坐船看花一程
徐戊矫有一个习惯,每周到校后一定要做一次办公室清洁。而她最深的期望,是当她最后一次擦拭办公桌时,内心没有任何遗憾。
徐戊矫在重庆大学扎根二十二载,她伴随着两千多个孩子走过了青葱四年,未来还能再迎接两千多名学生。“我会惦念这四千个孩子,他们是否成长为一棵树,绽放成一朵花。他们对世界带去了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悲伤。” 对徐戊矫而言,这四千个孩子无疑是她人生的见证与缩影。她希望故事的最后,当她扪心自问时,她已然付出力所能及的一切,不曾辜负任何人,不曾辜负过使命。
徐戊矫反复说:“我真的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我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光辉伟大的事情,我做的所有只是一些琐碎的日常。”她对学生照顾的很细致,她关心孩子们衣服穿得是不是够厚,作息是不是正常,有没有遇到生命中的那个ta。无论是学习的失意,还是生活的困难,她都会及时发现,并用自己温柔的心和熨帖的话语帮学生解决。她从来春风化雨,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影响学生。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二学生贾贝贝说:“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徐老师都会是我的人生导师。”
毕业多年以后,很多学生仍会像孩子一般,在取得进步时向老师“炫耀一番”,希望老师能夸夸自己;也会在遇到困难时向她求助,希望老师能伸以援手。与其他生命的联系是人类这种生物存在的最大意义,这也是徐戊矫愿意负重前行的原因。
“无论他们在哪,在做什么,我永远愿意等着他们,愿意给他们一个港湾,他们的精神能歇息的地方。”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