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程凯教授谈 “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

日期 : 2021-06-03
摘要
2021年6月3日晚上,“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系教授、重庆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凯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春林主持。

2021年6月3日晚上,重庆大学人文大讲堂第14讲暨高研院院庆十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10讲、文字斋讲座第121讲:“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系教授、重庆大学人文学院(筹)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凯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春林主持。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校内外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片7.jpg

主讲人程凯教授

程凯的讲座从作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史视野”说起,比之既有研究范式,社会史视野更强调立足于“自下而上”的角度切入论题。他表示,就解放区及其相关经验来讲,社会史视野不再直接从传统的文学研究思路出发,仅择取文艺实践或名家名作、特定作品为讨论对象,而是历史先行,将历史进程视为具备有机性、联动性和整体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扩充文艺实践的边界、发掘文艺经验之于历史整体的位置和关系,从而拓展对文艺实践的深入理解,调整重写文学史思路下对革命文艺图景的大量裁撤,还原丰厚的历史经验。

作为进入解放区文艺实践的前提,程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做了精彩的解析,为我们提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性调整。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基于新时期对历史重构,往往将《讲话》以文本解读的方式进行处理,容易导向泛政治化或将政治窄化为手段和权力斗争的偏狭路径。但这一经典文献在历史中的展开绝非文本式的,而是作为延安整风的一部分,对1943年-1949年的解放区文艺实践及其内在历史变化起着纲领性作用。在《讲话》提倡的文艺政治背后,是以群众政治为核心的革命政治;《讲话》指导下的文艺实践所依托的是更加广阔的革命工作实践及与之相配合的群众路线。配合整风,《讲话》的宗旨在于革命政治通过与工农结合的实践进行自我改造,它既是思想路线也是组织路线,从群众路线出发,对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进行高度肯定。程凯老师指出,若失去革命政治的本源依托,《讲话》恐变为纯粹的文艺论,《讲话》背后的哲学意涵也将从实践论降低为反映论。

图片8.jpg 讲座现场的师生们

在对《讲话》进行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程凯带领大家走入了解放区“穷人乐”方向的具体案例,介绍了高街村的实践以及相关的晋察冀的“新合作社运动”,探讨了《穷人乐》得以生成的多重条件、《穷人乐》创作经验的要点等。

程凯进一步指出,在解放区文艺创新的背后,中共的群众路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所强调的“组织起来”,落实在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身上,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做好了,才具备组织起来的坚实基础。尤其对于作家来说,只有先深入工作才能深入生活,工作是本源性所在。并且,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工作中指导群众、帮助其提高的同时也要向群众学习,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在这个意义上,文艺创作的某种内在自律被取消了,革命的总体性冲破了现代分工的壁垒和知识等级对人的区隔,革命工作优于体验生活,知识分子面对大众不再仅是五四意义上的启蒙者,也是政治改造中的被启蒙者。

程凯讨论了伴随“《穷人乐》方向”的推进和发展而来的“新的人民的生成”。《穷人乐》的改编实践把抗战之后新政权带动下的村庄变化一步步连续地表现出来,尤其展示出根据地民众的“翻身”不是一次运动的结果,而是随着整个根据地的历史起起伏伏,不断积累而成。在这个作为历史过程的“翻身”中锻造出了新的农民。因此,《穷人乐》又可作为“边区历史发展的简明而又生动的报告”来看待。

图片9.jpg 讲座交流现场

在交流环节中,程凯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