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俊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专家点评理论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未来生力军。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儿童,爱好儿童,服务儿童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纲要。值此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俊华教授在6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发表专家点评理论文章《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需要有“绣花功夫”》。杜俊华在文章中表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
文章写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一些城市先行先试,或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或在空间规划制定修订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在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医院、学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为我们描画了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模样: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情的成长乐园。在城市里,儿童们休憩、玩耍、学习,他们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十四五”时期,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拿出更多“绣花功夫”,在细节处做文章,共同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优质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6/01/nw.D110000gmrb_20220601_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