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迎接党代会•成果回顾】坚持通识教育改革 “通”“专”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日期 : 2016-06-07
摘要
近年来,重庆大学的通识教育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校累计开设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195门,每年常态化开设课程达128门,其中人文学科类56门,社会科学类34门,科学技术类26门,创新实践类12门。开设通识课程的师资队伍总人数164人,平均每学期修读人数14590人,平均每学期开设教学班

“假如我们把学校比作一个家庭,专业教育就像爸爸,而通识教育就像妈妈”,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范定洪喜欢用这个比喻来告诉大家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识教育可以补充和拓宽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也可以通过价值引导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作为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范定洪老师为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是《全球通识与跨文化交流》,全英文授课,学生报名非常踊跃,选课系统一度处于“秒杀”的状态。

近年来,重庆大学的通识教育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校累计开设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195门,每年常态化开设课程达128门,其中人文学科类56门,社会科学类34门,科学技术类26门,创新实践类12门。开设通识课程的师资队伍总人数164人,平均每学期修读人数14590人,平均每学期开设教学班数163个。

1.jpg

2.jpg4.jpg

学生们对通识教育的接受程度与日俱增。余爱华,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工科生,他的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余爱华选修了由公共管理学院何跃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他说:“老师引导我们对这些经典进行解读,我们学会的不仅是那些经典中的文字之美,而从中折射出的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对我们更是有很大的启发。”夏婷婷同学在选修了通识课程《建筑中的结构艺术》之后,有感而发:“通过老师和助教耐心的引导,大家一直不断地进步,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神奇的课程,有种莫名的引力把大家都吸引了进去。我觉得艺术乃根植于心中的一种神圣之物,你可以说不出来,但你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它的震撼无与伦比。”

学校以“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规划了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践”4个类别的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对学生“人文性”、“思辨力”、“科学性”、“执行力”等4个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坚持探索通识与素质教育之路。早在1995年,重庆大学就作为全国52所高校之一,率先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2000年合校后,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2009年,学校正式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教育中整体贯穿通识理念。2014年,在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上上下下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在逐步深化,通识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11年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为学校通识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为通识教育的整体规划提供了学术咨询建议,而且以高研院教师为主打造了一批重点课程,引领了学校通识教育的建设与改革。

未来,重庆大学将在“十三五”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校情的通识教育之路。据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识教育的推进是一个不断逼近理想的过程。她说,今后通识教育要以较高的质量标准在专业教育课程量很大的人才培养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面对和解决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从本质上、整体上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视角来认识和实施通识教育,才能确保通识教育走向成熟和持续发展,才能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