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立德树人】何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 喧嚣社会的一股清流

日期 : 2017-07-04
摘要
人才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和战略布局,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专题研究人才问题。经宣传部与人事处、社科处、科技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共同协商,拟定了学校典型教师宣传建议名单,宣传部组织人员进行采访并根据成稿先后陆续推出优秀教师系列访谈。

始于口碑,忠于学术,陷于德行

“我一直比较喜欢教学,很享受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他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把解决水污染控制,研发环境整治技术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但是,在他看来,教学是根本,不能因为搞科研而耽误教学影响学生。1990年,何强放弃高薪设计行业工作,一心从事教育,一直战斗在本科教学的一线,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每年都给本科生上课,同时还给研究生和博士生教授《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系统工程》等课程。他是城环学院教授何强。

何强在每一届新生入学谈话时都会告诉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只要是答应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定要有诚信,如果没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和时间可以选择不做,如果答应了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去完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何强对学生在实验过程及论文撰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则比较自由,他常告诉学生 “不要太局限于自己的课题,一定要拓宽眼界,打开思路,要从不同方面,拓展不同领域,做前瞻性的研究,这既是科研本身的需要,也是国家所需。”他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课题供学生参考,这些课题都是紧扣国家实际需求,反复思考、来回斟酌,在本领域中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方向,但他并不强制性地安排研究项目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众多方向中自由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在课余时间,他会主动找学生讨论,帮助他们开拓思路。除此之外,他也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除了经常召开学术会议,还会定时召开有关实验室安全以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座谈会。

2_副本.jpg

何强指导的学生,研究领域涉及面广,有湖库水质演变规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经济适用的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课题涉及水污染控制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全方位解决水污染问题。他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与团队研究人员奋斗在一线,为了推进重大专项的进展,落实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他不眠不休反复斟酌,指导修改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课题结题,为了总结凝练课题成果,他和团队研究人员经常加班到深夜。

任教二十余载,何强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他们有描绘城市蓝图的建设者、有培育莘莘学子的教育者、有发掘科学世界的开垦者,他们都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怀恩师,踏实严谨

在何强心中,对他影响最大、给与他在学术上帮助最多的就是他的恩师龙腾锐老师了。龙老师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学习,1983年何强来到重庆,这时龙老师刚刚从美国回来任教,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开门弟子都是何强。

龙老师对何强整个人生的影响都十分重大。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有很多工作机会,并且经济形势都比当时的西部重庆要好。但1990年毕业后,身为江苏人的何强没有像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前去东南沿海城市工作,而是选择留在重庆,与当时事业刚刚起步的龙老师合作。

龙老师严谨治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给何强留下了深刻印象。留校工作后,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但他认为自己还远比不上恩师。每每谈及恩师,他都会心生崇敬之情。不幸的是,今年年初龙腾锐老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何强作为大弟子在追悼会上发言,他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可见深恩难忘。

 

国际交流经历对一个老师来说至关重要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何强的团队与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有过合作,还与国外的科研组织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他认为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及时将它们反馈给学生,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是非常重要的。

2002年,何强主持了中荷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经费180万欧元,这是当时荷兰对中国最大的赠款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中国西部小城镇相对落后地区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饮用水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个项目,为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团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加强了团队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国内的相关建设、环保单位的联系。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研发的环境基础设施关键技术获得了建设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3_副本.jpg

“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何强带领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团队积极争取,经过多轮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答辩,最终牵头负责了重大科技专项三峡库区的项目。从2008年至今,国家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三峡库区项目,联合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十一五”和 “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国拨研究经费突破亿元。他与团队成员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开展科学研究,突破环境整治关键技术40余项,为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荷合作项目做了八年,水专项要做十五年,这两个项目对何强以及他的团队都意义重大。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何强为青年师生寄语——要做好科研,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方向。只有认清自己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做科研要沉下心来,不能太浮躁、太急功近利。考核指标让青年教师压力很大,但是不能为了考核或指标而去做过于简单的事情,这对青年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他认为,青年师生对自己的科研生涯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做科研。

他提出,年轻人要多学习,不仅学习优秀科研工作者的论文、研究资料,还要多向企业学习。现在学校很提倡年轻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一年,他觉得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企业现在已经做得非常成熟,有些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研究水平。学校主要是实验化、资料化,而有些企业可以大规模的去应用马上投入生产实施。在很多高级别会议中不仅外企十分优秀,包括国内的很多企业在研究如海绵城市等一些方面仪器设备、技术理念都十分先进,都远远超过现在教材上的内容。可能本科生将老师教授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了也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何强觉得不仅青年师生要多学习,现在很多高校老师的教学也应该多走出去看一看。希望不论是年轻老师还是中年老师,即使再忙也要多参加国际国内的一些高级别会议。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尤其是一些企业的信息对我们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何强觉得现在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高水平的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希望教师多与企业合作,因为科研如果不转换到社会生产力中去它的意义就会受到影响。何强希望一些单位或者老的教授能起到带头的作用多给年轻人创造和提供一些机会。

4_副本.jpg

何强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已经有近30年,教学与科研的热情依旧没有一点消减。作为科研团队领头人,为了推进重大专项的进展,落实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何强和团队研究人员经常加班到深夜。今年11月国际水协IWA组织将在重庆召开高级别会议,何强任会议主席,将会有近五百位专家参加本次关于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的主题会议。主持这样的大型国际交流会议对于何强而言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他的团队不仅与荷兰,还和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有过国际合作。


人物简介:

何强是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一、二层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还是国际水协(IWA)厌氧处理技术专家组成员、世界环境组织(WEF)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题专家组成员,第四届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组成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等期刊编委。

立足西部,着眼三峡,面向全国,何强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节能减排等重大战略和科技需求,仅近十年,所主持的国家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就多达15余项,各项目总经费约1.6亿元,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权发明专利40余项。研究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并于2008年分别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重庆市环境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称号,2017年获2016年度“中国水业人物”教学与科研贡献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