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新华社高级记者文赤桦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稿写作”

日期 : 2019-10-30
摘要
10月30日下午,传媒大讲堂第七十三讲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301会议室举行。新华社高级记者文赤桦作了以“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稿写作”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新闻学院教授彭逸林主持。   

10月30日下午,传媒大讲堂第七十三讲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301会议室举行。新华社高级记者文赤桦作了以“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稿写作”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新闻学院教授彭逸林主持。   

1.jpg

讲座现场

文赤桦以“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人心呢?”引入,并围绕“怎样写好一个故事”展开本次讲座。她就特稿的概念、稿件各部分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中的五感的运用进行分享。

什么是特稿?文赤桦认为特稿主要是回答“how and why”,描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她用好莱坞电影中的3S经验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写作要点,即surprise、suspense、satisfaction,强调特稿写作应做到开头具有惊喜,留有悬念,结尾使读者具有满足感。

   文赤桦提到,特稿的开篇布局就像一个鱼钩,为使鱼儿上钩,开篇布局应起到引起注意、引发好奇、激发兴趣、确立主题及设定文章基调风格五项作用,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向同学们介绍了概括式、悬念式、趣闻轶事式、令人惊讶式等特稿开头。她用小说《彼得潘》、《1984》的开头为例,说明特稿使用的白描手法来源于文学,应重视文学作品对于特稿写作的借鉴意义。此外,她还介绍了特稿结尾的四种样式,即总结式、回到起点式、展望式与延伸式,强调结尾吸引力的重要性,给人深刻启发。

2.jpg

文赤桦介绍特稿写作

对于特稿创作,文赤桦还强调了不可忽视的五感。在视觉层面,要让读者“看见”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她以自己的特稿创作经历为例,强调了要注重筛选,选择能为稿子服务的有效细节,通过文字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在听觉层面,则是要善于捕捉各式各样的声音,不凭借先入为主的观念忽略有效信息,收集事件现场的各样声音能极大的丰富自己的作品。而讲到触觉层面时,她谈及自己职业生涯中与特务、干部及女明星的三次握手经历,强调了创作时对质感的重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皆是通过观察使文字有深度与广度,立体的表现人物。

在问答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新媒体缺乏深度报道的趋势和信息碎片化时代表情包现象的问题,文赤桦进行解答。她谈到,新媒体只是另一种载体,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应注重内容的提升,传播理性思考。好的文字比表情包更能传达情感,用深度表达感染读者。        

3.jpg

学生提问

彭逸林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表情包是一种泛表达,而文字是一种精准表达的看法。同时,他指出在当代社会认知下,权威媒体需要精确表达与深度特稿。最后,他强调当代社会既需要有大船冲在前方,乘风破浪,也需要定海神针。在传媒舆论中,新华社就是这根定海神针,正稳定地发挥作用。

4.jpg

彭逸林主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