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风流正骨

—— 访原重庆大学英语系系主任韩其顺
日期 : 2016-10-23
摘要
韩其顺,1927年生,江苏人。多次赴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事英语翻译的相关工作。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50年10至重庆大学进行教育工作直至71岁退休。曾担任重庆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系主任等职,为国家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外语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乃至

2016年10月23日,韩其顺在位于重庆大学A校区的家中接受了来自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方面的采访。

 

图片4.png

一心行教,抛却名与利

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韩其顺的话语中透露着他生活年代最质朴而鲜明的特点:服从国家安排。1979年的冬天,韩其顺收到学校来自教育部的通知安排,第二天一早去参加一场考试。没有考试题型和内容的任何信息。就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四小时考试改变了韩其顺的人生轨迹,他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被教育部选中,在1980年的春天前往巴黎开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历程。半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与韩其顺一同回到中国的,还有来自巴黎的高度评价。面对巴黎的再次请求,教育部提供了长期迁移、定期合同与不定期支援三个方案供韩其顺选择。出国定居工作有着富足的生活与美好的前程,而重庆大学则有着自己热爱的教学、翻译岗位,有着一批热爱自己,渴求知识的学生。两者就像鱼和熊掌让人难以抉择,韩其顺的回答却很简单:“一切服从安排。”服从学校安排,服从国家安排,将自己作为人才资源放在最需要自己,最能发挥效应的位置上去。最后韩其顺选择了方案三,只在需要时前往巴黎参与工作。就这样,韩其顺继续在重庆大学的教学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仅在1982年再次前去巴黎进行了短期工作。

48年教学岗位,66年重大生活,百度上70多页的搜索结果,韩其顺教授的一生都在与“学”字打交道。在被问及最自豪的事情时,韩其顺谈起的全都是教学工作上的建树。1997年,教育部成立中国英语教学考察团,并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委派成员前去考察,韩其顺的名字就在名单之上。担任重庆大学外文系系主任的韩其顺,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没有高学历高学位的系主任,因而他时常戏称自己为“三无主任”。“这样的我,能够和许多接受海外教育,成绩斐然的精英一同接受如此高规格的教育,实在是不胜荣幸。”韩其顺谦虚地说道。同时,英国文化委员会安排的座谈、宴席和演出节目也让韩其顺收获良多。中国有京剧,英国有莎剧,都是一个国家传统之精粹。然而那次表演的剧本,开场便就是狂烈的摇滚乐,演员们穿着牛仔裤,用着非常现代化的表达。虽然在旁白上还是十四行诗等原内容,但是做了十足的创新,这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也给当时的我国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了很大的启发。类似的自豪经历还有1994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经验交流会,韩其顺被委任进行主旨发言,总结过往教学经验,确立未来发展方向、2001年与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胡壮麟作为外语学科代表参与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与王学铭教授共同编著的《英汉科技翻译教程》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是当时重庆大学继《电路原理》第二版第二本获得此荣誉的教材,截至2014年,该书已被重复印刷16次。

韩其顺不禁忆起不久前的重阳节,应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邀请参加座谈会,席间一位女教师献唱了一曲《You Raise Me Up》 。歌的最后一句:”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引起了韩其顺的共鸣:“国家、学校,我接触的种种人和事,让我一次又一次超越了自己。”

 图片3.png

 

一生勉学,熟辨是与非

韩其顺有今日之成就,离不开自己在学问上不断深入的钻研。他在外语学习上的许多观点,对于现在的外语专业学习者们仍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语言是工具。”恐怕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于外语专业的理解,而韩其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学外语首先要弄懂一个问题:语言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观。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层含义进行理解……”首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韩其顺举改革开放初期的语言教育为例,一味抠语法记单词的学生,出国之后立刻感受到巨大的茫然,这就是轻视语言产出的严重后果。第二点,语言是符号的系统。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各个语言都有自身所属的语言体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牢牢掌握自己的母语。另外,语言也是思想的“外衣”。通过一门语言,我们就能够窥探这门语言的使用群体在思维方式和习惯上的特点。韩其顺即兴请在座同学对几个单词进行了翻译,“‘红绿灯’在英文里是‘traffic light’、‘台灯’是‘reading lamp’,红苕也好白薯也好,都叫做‘sweet potato’。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汉语的表达强调描述事物的外形,英语表达喜欢从内部的结构成分和用途出发,这既是人们的约定俗成,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上优先级的区别体现。”最后一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不能触碰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学习,终究是不能长远的学习。

 

图片2.png

 

在英语翻译工作上,韩其顺也提出了英语修养、汉语功底、知识背景三大要素。基本功首先要扎实,没有良好的英语修养,不断保持与英语保持接触都不能让一篇翻译流畅自然。而基础中,韩其顺认为最重要的又是阅读。“阅读是外语输入的过程,只有通过输入、内化,语言才能够顺利地输出。”对于阅读材料,韩其顺首推名著。一方面,经过作者千锤百炼而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必然在语言的使用上能够给予学习者高度的指导,另一方面,名著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现实,既能够帮助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又能使人警醒、使人奋进,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韩其顺的父亲是一名英语教师,然而选择《孟子》作为韩其顺的启蒙读物。韩其顺深受其父影响,身为一名中国人,不论学习外语多少年,在外语研究的道路上走了多远,始终不忘对汉语的热情与忠诚。

一入重大,结伴苦与乐

韩其顺初来重庆大学时,担任周考成教授的助教一职。忆及当时的外文系,韩其顺欣慰地说:“学生很少,只有一百来人,阵容却很强,风气也很好。”在简朴的教学环境中,韩其顺和这群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一同成长。好景不长,1952年,为响应国家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英语教学停止,院系调整,外文系改为外语教研室。教师们纷纷被调往俄语教学的岗位上工作,一些富有造诣的老教授直接被调离重庆大学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和四川大学。韩其顺被选为重庆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与另外两位教师一同负责整个重庆大学的俄语教学。一周二十几节的工作量,经常看到韩其顺站在操场上,举着喇叭给学生上课。萧条在70年代继续持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外文教学更为坎坷。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重庆大学开始培养高校英语师资,韩其顺开始在英语师资培训班中进行英语教学。经过韩其顺等人的争取,学校聘请大量来自英、美、新、加等国的外教,外语教育事业逐渐回到正轨。1985年外语系恢复,韩其顺担任英语系系主任,十年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见证了重庆大学外语学科由兴转衰而后繁盛的韩其顺,格外珍惜手中的点点滴滴。在高级阅读课上,他自己探索方法,运用中外双轨教材进行教学;缺少外文阅读资源时,韩其顺大方地将自己的藏书带来学校;学生的每一次读书报告的评语一定都是不一样的,都是韩其顺一笔一划从学生的理解准确性、思想深度、语言表达上进行考虑写下的评价。

离开教学岗位后,韩其顺依然保持着对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关注。从当年不到六成的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到如今的九成,从博士点的无到有,从赞赏上海外国语学院学生排演的英语话剧到对重庆大学英语短剧水平的吃惊,韩其顺对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其中最让我自豪的,那一定是一件事——我们有了一大批充满进取心,富有闯劲的优秀青年教师。”韩其顺这样说道。

 

图片1.png

 

早上10时开始,计划一小时的采访却直到12点30分才结束。89岁高龄的韩其顺教授用心准备了采访大纲,并以活跃的思维与沉稳的谈吐耐心地向采访人员讲述经历。他从没有摆出一分架子,却自然有一副气质在:介绍时,他大方招待采访人员:“You are my guests.我们不要因为采访而约束,权当作free talk的心情来完成罢。”;询问看法时,他谨慎地提醒:“我已离开教学岗位数年,对教育现况算不上了解,偶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看不见内在。因此对于我的意见,你们有十分的权利选择听取或抛弃。”;离别时,他送上珍贵的藏书,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谢意。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韩其顺在讲话,然而他没有丝毫疲态,两个半小时一气呵成。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真诚地说道:“我只是坐在沙发上讲话,你们要听还要记录很不容易,请不要顾虑尽管提问。”

韩其顺身上散发着诸多吸引人的特质,也只有这样的人,方一生名正言顺,为人师表。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