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著名作家虹影做客重庆大学星期日讲座

日期 : 2016-10-30
摘要
2016年10月30日,英籍华人女作家、诗人虹影做客重庆大学,在沙坪坝图书馆的组织下,于综合楼D126报告厅举办题为“我与重庆这个阴性词——出走也回归”的讲座。

“从母亲去世到现在,正好是十周年零五天。”2016年10月30日,英籍华人女作家、诗人虹影做客重庆大学,在学校虎溪校区综合楼D126报告厅作办题为“我与重庆这个阴性词——出走也回归”的讲座。QQ图片20161030182647.jpg

讲座伊始,虹影女士便回忆道,在早期成长中,母亲是自己非常重要的角色。讲座中,她尤其提到了自己的三次出走。她说,“第一次出走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在《饥饿的女儿》中她写道:“自己是1962年重庆南岸贫民窟出生的私生子。当时她和母亲就像美国霍桑的小说《红字》里描绘的那样,人们眼中,我们脸上刻着红字。”

那个时候重庆南滨路是贫民窟,恶劣的生存环境,带给那一代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贫困。即便如此,她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外人的关心,至今仍惦念着当时那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的感情。

第二次出走,是18岁那年揭开身世,“我知道了之后,我打定主意,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见到生父,让她自己知晓受到一切屈辱的原因,愤然离去。而第三次出走,她来到了英国。临行前,自己一个人做轮渡,来到朝天门码头回首过去而泪流满面。

“在英国写了第一本书,我觉得重庆这座城市和自己太相关了,走的越远,联系越大。”直到第三本专著,虹影才开始写自己的身世。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作品《饥饿的女儿》回顾了自己整个二十年的人生,“让我觉得,故土与母亲永在心里相连。”她说,这本书写的是母亲、重庆,是那一代人,和中国、母亲、家的关联。讲座临近尾声,虹影在现场为同学们读了一首诗,尾句中说道,“灾难过去,我们才知道恐惧。”她将其形容为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在提问环节,现场互动频繁,虹影逢问必答。对于创作之源的话题,她表达了对于重庆这片土地的深刻感情:“我是个特别喜欢做梦的人,我的梦是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人的梦最能反映内心世界,故乡是思维的依托,我的创作是和重庆联系在一起的。”

她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有了亲人,有了情感依托,个体便在集体中找到了生存的能量。         

最后,虹影带着新书在讲座现场举行了签售仪式。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