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博雅讲座】第三十讲:小说作为伦理探究的手段

日期 : 2019-05-11
摘要
2019年5月11日下午,博雅讲座第三十讲“小说作为伦理的探究手段”在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陆建德教授主讲,重庆大学博雅学院2017级本科生钱鹏云主持,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邹羽教授评议。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相关爱好者参与了讲座

2019年5月11日下午,博雅讲座第三十讲“小说作为伦理的探究手段”在文字斋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陆建德教授主讲,重庆大学博雅学院2017级本科生钱鹏云主持,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邹羽教授评议。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相关爱好者参与了讲座。

IMG_3761_副本.jpg

陆建德教授以“提到文学伦理学的时候,我们要非常谨慎”一句,开始了对小说中的伦理学探究。陆教授首先提出,不应用一种概念先行的角度来阅读文学作品。陆教授举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例子:两位伟人都爱好引用莎士比亚的诗句,但不会喜欢其中设定的概念,而是跳出框架,更自由地去探讨;中国社会文学从诞生之初都是有一种社会使命的,但是不能拿中国传统的道德训诫来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伦理探究呢?因为是非有时候是不确定的,里面蕴含了许多可探究之处,对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秉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同时,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简单的用伦理价值进行评论。陆教授由文学人物安娜·卡列尼娜展开论述。安娜没有犯什么错误,勇敢的追求爱情,但最后在渥伦斯基的冷漠、卡列宁的虚伪下最终选择自杀。安娜在这个过程中很痛苦。劳伦斯就因此批评托尔斯泰的道德和宗教的说教,提出“血性哲学”反驳。陆教授同时还举出《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贾宝玉,贾宝玉可以想和谁好就和谁好,但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伦理价值去评判他们。

围绕小说和伦理,陆教授说道,伦理的转变其实是需要挑战和刺激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种冒险,这里面没有确定的因素,需要我们随时判断。小说里面的人物面临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做出判断。这种精神是要求我们不断的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探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碰到一些新的东西。小说一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追求新奇,喜爱一头扎进全新的东西。

陆教授总结,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善恶的标签是特别明显的,是闪闪发光的。但这样爱憎分明的态度太坚决之后,我们反而不愿意去接触更新鲜的事物,心里面有一个铁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手严谨。但也可能会误人子弟。世界上的人其实都是特别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特性。文化也好,小说也好,都产生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空间,让我们成长。因而,陆教授提到,我们要把自己变得不是那么是非分明。即道德、价值、伦理、观念都不固定为十分,不是要对文学作品做出简单的对错判断。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我们能更好的对这种文学作品产生回应,虽然有可能是批评的回应。这不意味着倒退,意味着我们对文学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流浪汉小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每个时代对一些文本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话题没有终结,不同时代的研究都在不断丰富其内容。

4.jpg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师生就“小说中的‘我’的意识”、“现实转化成文学的时候是否会将自我伦理观带入作品中”、“文化断层现象”和陆教授进行了深刻探讨和交谈,邹羽教授对对讲座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评议。陆教授言语亲切幽默,解答严谨、深入,在场听众受益匪浅,讲座也在活跃和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5.jpg

陆教授最后还对大家提出期望,即最终大家还是要面临阅读的成长问题,需要把文本打开也把自己打开,用丰富的和活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要有一种去阅读的勇气。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