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文字斋讲座第113讲:李永东讲“老舍的战时国都书写”

日期 : 2020-12-16
摘要
2020年12月16日晚,文字斋讲座第113讲“老舍的战时国都书写”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李永东教授主讲。

2020年12月16日晚7时,文字斋讲座第113讲“老舍的战时国都书写”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西南大学文学院李永东教授主讲,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副教授刘海军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文学爱好者们的参加。

主持人刘海军简要介绍了李永东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李永东以问题“重庆是哪一年成为直辖市的?”开始了本次演讲。他以三个关键词切入对老舍战时国都书写的深入阐述之中。

1.jpg

第一个关键词是“重庆”。抗战时期是重庆的高光时刻,老舍、萧红与梁实秋等名家汇集在重庆。李永东论述从“我城”到“他城”的战时国都形象的演变,城乡互嵌的战时国都与文学书写,阶层易位、身价涨跌故事中的战时国都和主客易势与下江人建构的战时国都形象,即对重庆这一战时国都想象的四种方式。第二个关键词是“老舍”,老舍在重庆生活了8年(1936-1946),正是重庆作为战时国都时期。老舍是重庆的“城市代言人”,对重庆有着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他以笔为枪参与到抗战之中。李永东认为,老舍的重庆想象回应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执着于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第三个关键词是“民族国家”,李永东先界定了“民族国家”的概念,然后以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变化为例,强调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进而阐释了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2.jpg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李永东教授认为,老舍是将重庆当做民族国家来书写的。老舍的话剧《谁先到了重庆》体现了空间等级与生命价值差序。进而,李永东围绕“下江人”这一群体探究“身份”的迁移与“身份”的国家生产问题。下江人带着既有“身份”流亡到重庆,他们失去根基的身份给他们带来的是不适应和失落感。结合话剧《面子问题》,他认为“身份”迁移之后,战时的“身份”的生产是一种国家行为,从而被纳入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体系。在李永东看来,重庆拥有雾季与轰炸季两副城市面孔,小说《鼓书艺人》中人物命运和国都形象正是雾季、轰炸季双重塑造的结果。最后,他以《归去来兮》《大地龙蛇》和《残雾》为例,论述了老舍对“家国同构”伦理的重建,点明了“个人——家族——国家”这一关系链中从国民关系转化为家庭关系的内在逻辑。老舍所提供的“家国同构”策略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中国国情,从而成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李永东精彩的演讲之后,李广益老师做了简要的回应。他也认为身份与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抗战文学和文化中,民族国家认同的提升、强化和扩展是主流,老舍集深厚的满文化背景、良好的汉文化素养和游学西方的观察和思考于一身,老舍笔下的重庆成为一个重新塑造身份认同的熔炉。

3.jpg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针对学生提出的老舍创作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等问题,李永东也耐心细致地一一作了回应。他认为,老舍写城市不只是为了写城市,更多的是为了写人与民族性格,老舍热情建构重庆形象背后,是赤诚的民族国家情怀。李永东教授认为,我们应在人与城、城与城、城与乡的互动关系中研究城市的文学想象。

4.jpg

在互动与交流中,老师和同学们对老舍的重庆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有了更深入了解和认识。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