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从“二人转”到“大合唱”:重庆大学学术论文写作课再创新

日期 : 2019-04-17
摘要
2019年4月14日,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育新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鄢显俊教授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创新实验班设置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在虎溪校区D1433开课。

2019年4月14日,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育新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鄢显俊教授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创新实验班设置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在虎溪校区D1433开课。本门课程实现了老师跨学科同台授课、朋辈教育、个人学术论文陈述三合一,是对新型课程模式的又一成功探索与实践。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李小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吕敏出席旁听课程。

image001.jpg(《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现场)

张育新教授与鄢显俊教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用老师跨学科同台授课、朋辈教育引导、个人陈述点评的方式努力回答好、解决好我们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

 课堂讲授,用科学理论培养人

张育新教授讲授“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他从学术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类型、体裁、构成等方面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简要介绍了学术论文的检索与阅读。课上,张教授强调了科研创新性、学术严谨性、写作专业性等问题,补充讲解了期刊形式审查的相关内容。最后,他以实例讲解了国外图表规范,要求同学们按照标准去执行。

image003.jpg

(张育新教授讲授课程)

朋辈教育,用正确思想引导人

朋辈教育是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新型模式的探索,旨在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加答疑的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搭建校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本科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研,进行学术研究。

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乐秋建分享了他的科研和海外博士申请经验。他就科研细节、文献阅读、写作规范三方面对自己的科研经历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阐述了出国的目的、类型、流程等相关内容。“进入实验室是从零开始学习并逐渐适应的过程,也是走出舒适区,逐步成长的阶段”,乐秋建同学在提问环节回答到,“踏实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image005.jpg

(乐秋建同学分享科研经验)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06级优秀校友,国家公派至日本东北大学的工学博士郝晓东作了出国留学体会分享。从科研方面的电镜学习与使用,到参与国际、国内会议,他讲述了自己的留学经历。“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行自我学习与训练,慎重地做抉择”是他对同学们提出的建议。鄢显俊教授与郝晓东博士进行同台交流,询问了郝博士关于创新课程发展的建议。他认为,要从前沿科技成果出发,如黑洞,以科普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谈到为何回国发展,他回答道,“要让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image007.jpg

                                          (郝晓东博士分享留学体会)image009.jpg

                                     (鄢显俊教授与郝晓东博士同台交流)

个人陈述,以模拟路演锤炼人

为更好进行教学研究探索,课堂还设置了“学术论文的构成”优秀作业分享环节,18级本科生赵剑波以《铝合金表面锆钛硅烷复合膜层的制备及耐蚀性研究》论文为例进行PPT展示。随后,张育新教授、鄢显俊教授就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并针对其发表单位,文献的有效引用、符号规范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课上还延伸出有关理工科、人文社科论文要求的异同的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更为专业化的论文写作方式。鄢教授补充道,人文社科学术论文的引言篇幅相对理工科篇幅更长,需要阐明文献综述,引出论文研究话题;而人文社科作者数量相对更少,一至两位为宜。

image011.jpg

(个人陈述)image013.jpg

(鄢显俊教授点评优秀作业)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再创新是张育新教授与鄢显俊教授开展的一项教学育人实验,首次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有效推动课程中德育与智育的协同互补;并将“科学报国”植入课堂,培养开化本科生,最终实现探索教学规律,将教学方法凝练、升华为教育理论并进行推广,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摄影:张玉   罗昱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