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王亚勇研究员和李楚舒教授作关于“建筑和抗震”的学术报告

日期 : 2016-12-15
摘要
2016年12月15日上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亚勇研究员和北京筑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楚舒博士,应邀来土木工程学院作了关于“抗震规范局部修订及设计地震动参数定义与取值”和“钢筋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设计中的应变问题探讨”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土木工程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

2016年12月15日上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亚勇研究员和北京筑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楚舒博士,应邀来土木工程学院作了关于“抗震规范局部修订及设计地震动参数定义与取值”和“钢筋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设计中的应变问题探讨”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土木工程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进行,由张川副院长主持。

本次学术报告会议由张川副院长做开场白,他首先对应王亚勇研究员和李楚舒教授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报告正式拉开帷幕,现场座无虚席。

报告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9:00-10:30,由王亚勇研究员作了关于“抗震规范局部修订及设计地震动参数定义与取值”的学术报告;第二阶段10:30-11:30,由李楚舒教授作了“钢筋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设计中的应变问题探讨”的学术报告。

王亚勇研究员主要从“抗震规范局部修订”和“设计地震动参数定义与取值”两个方面来介绍主要内容。

王亚勇讲座.jpg

首先,他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紧接着介绍了抗震规范局部修订的指导原则: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然后从“设防目标”、“二阶段抗震验算”以及“抗震措施”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抗震设计基本要求。设防目标分为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二阶段抗震验算分小震和大震两种情形,小震进行承载力和弹性变形验算,多数结构达到“不坏”的目标,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定性地达到“不倒”的目标,大震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针对超高、具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塑性铰判别,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不倒”的目标;抗震措施包括除地震作用和构件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如:建筑布置、适用高度、结构选型、抗震等级、地基抗液化措施、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

报告最后王亚勇研究员阐述了设计地震动参数定义,即地震动参数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地震动参数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不同工程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深度以及提供的参数的要求不同,这取决于工程的类型,工程的安全性,危险性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比如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已经颁发的抗震设计规范都以基本烈度为基础来确定设防烈度,以烈度值换算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抗震设计,但对一些重要工程和特殊工程如超高层建筑,大桥、大坝、核电厂等只提供峰值加速度还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还必须提供地震过程的频率特性和强震动的持时等地动参数。

李楚舒讲座.jpg

短暂休息之后,便是李楚舒博士带来的“钢筋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设计中的应变问题探讨”的学术报告。他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考虑单轴F-D关系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二是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最小配筋率和钢筋最大拉应变限值的问题;受压区高度控制的问题(抗震与非抗震,梁端和其他部位);介绍ACI的梁配筋方法(具有足够的延性);三是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即P-M相互作用:如何生成P-M曲线;各个极限状态的应变分布:各个破坏阶段的定义;控制内力选择的问题;抗震内力的问题。单向配筋:可以手工计算,不用考虑钢筋位置,直接得出配筋面积;注意的问题:拉压判别、大小偏压判别、大偏拉混凝土的应变状态等。双向弯矩(P-M-M作用):问题的来源;传统按单向配筋的问题;如何生成P-M-M包络面(极限状态应变分布);同时还需要确定钢筋位置。最后还需考虑P-δ效应(贡献)和附加偏心距的问题。

考虑上述所有问题; 李楚舒博士介绍了业内最领先的P-M-M曲线算法技术(符合极限状态应变分布、极致优化的算法,比竞品正确和高效)与智能布筋方案的选取;可用于常规柱设计、异形柱设计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设计; 支持常规柱截面形式(矩形、圆形、环形、L型、T型、十字型)的参数化定义,支持多边形和圆形开洞、支持任意多边形的异形柱、可以输入型钢; 支持从ETABS、SAP2000导入各设计组合的内力值; 提供P-M-M包络面数据、P-M图、M-φ图、计算书; 根据用户定义的截面形式、钢筋直径范围、钢筋根数范围等参数,高效给出配筋可选方案,供用户选择最终的设计方案。

最后,李楚舒博士就钢筋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设计中的应变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前景,分享了其自己的看法和理念。

经过二个小时左右的讲解,会议接近尾声。最后在提问环节答疑,王亚勇教授和李楚舒博士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

最后整个报告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与会人员有序离场。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