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李培根院士为我校干部及骨干教师培训做专题报告

作者 : 教务处 董凌燕

日期 : 2018-12-06
摘要
12月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民主湖报告厅为我校干部及骨干教师培训做了题为《工程教育何以而新》的专题报告。副校长廖瑞金主持报告会,全体中层干部、系主任、各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负责人等300余人听取报告。

12月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民主湖报告厅为我校干部及骨干教师培训做了题为《工程教育何以而新》的专题报告。副校长廖瑞金主持报告会,全体中层干部、系主任、各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负责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等300余人听取报告。1.jpg

2017年,“新工科”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其内涵特征、发展路径、建设方向日益清晰。2018年,“新工科”建设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新工科”已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李培根院士针对“新工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工程教育何以而新,从新视点、新逻辑、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等六个方面做了深入的解读。2.jpg

李培根院士认为,工科教育一直在更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工科”有其深刻的内涵。在新视点方面,从新工业革命的视点上,工业互联网、数字与智能时代是其显著特征;从人的视点上,人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逻辑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知识的产生逻辑、存在逻辑、存储逻辑、传递逻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人和工具的边界都变得越来越模糊,教与学的方法、设计的理念、创新的组织与运作也应随之变革。批判性思维、宏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力是新素养的核心。学科界限变得模糊,“新工科”的专业边界、课程边界应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应重构。教学方法应顺应去中心化的趋势,注重关联——教材凸显关联、课堂引导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非正式学习习惯。李培根院士强调,工程教育的“新”,应把对新的逻辑、素养、结构、方法的理解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要从网络、智能时代的特点出发改变教学内容及其体系,需从学生特点出发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与氛围。“新工科”应引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新素养,把“新工科”建设落实到教材和教学方法中去。

李培根院士的报告见解独到、内容丰富、案例详实、思想深刻、语言生动,不时激起阵阵掌声。在互动交流阶段与会人员纷纷提问,李培根院士仔细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新工科”对国际工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双一流”高校的重庆大学如何进行“新工科”建设、如何在保持传统工科优势的同时追求创新等明确而实际的问题。李培根院士认为,“新工科”对于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具有积极作用,重庆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优势高校,应抓住“新工科”机遇,统筹布局“新工科”建设,争取更多资源,力争保持并拓展学校的工科优势。3.jpg

廖瑞金代表学校对李培根院士来校做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廖瑞金指出,李培根院士的报告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培训报告,而且是从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角度诠释了工程教育之“新”的精髓,为我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指导。我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已经发布,我们不仅要思考“新工科”建设,也要思考“新理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勇担新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新闻助读

李培根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先后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9年获得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 LEAD Award)。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记忆》,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自此“根叔”的名号广为流传。他的一句“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红遍网络,“根叔”的形象深入人心。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