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主页焦点| 主页推荐|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RSS 我要投稿

贺照田教授谈文学心灵与文化心灵的辩证

日期 : 2021-05-11
摘要
​2021年5月11日,重庆大学人文大讲堂第8讲暨高研院院庆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5讲、文字斋讲座第118讲:文学心灵与文化心灵的辩证——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特质及其重要性,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

2021年5月11日,重庆大学人文大讲堂第8讲暨高研院院庆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5讲、文字斋讲座第118讲:文学心灵与文化心灵的辩证——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特质及其重要性,在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贺照田主讲,由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教授郭春林主持。高研院&博雅学院部分师生及校内外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片6.jpg

贺照田首先分析了中国学界对“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研究的不足。绝大多数的艾略特研究者认为艾略特诗学的决定性贡献都在前期,而对他中晚期批评思想缺少重视。贺照田对为何要来高研院讲艾略特中晚期诗学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一方面,艾略特在中晚期诗学中严厉批判了现代主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是在怎样的语境中展开其现代主义批判的;另一方面,中晚期的艾略特不断突破早期的视野与立场,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更根本的视野来重新把握、定位文学,这启发我们如何在不回避审美问题的前提下,跳出封闭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文学。

贺照田借由其对艾略特诗学的分期处理,探讨研究西方应该如何保有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贺照田对艾略特诗学所做的三阶段划分,是把英美学界习惯的两分法所说的后期再分为宗教立场阶段和文化立场阶段。这种区分是考虑到”中国文化不是以宗教为骨架“的特点,因而特别把艾略特在思考诗学问题时主要从文化的立脚点出发的晚期和他思考诗学一定要关联宗教立场的中期阶段区分开来。

图片7.jpg

贺照田进一步分析了关于艾略特中晚期诗学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对“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应该成为基督徒之间逻辑关系问题的思考,是艾略特文学批评从早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演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艾略特对更富于包涵性的“文化”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他关于“基督教社会”冷静思考的自然延伸和扩展。正是此一延伸和扩展,使他终于突破了思考范围相对局限的宗教立场,而走向视野更为开阔灵活的文化立场阶段。

贺照田提醒师生们,对文学从业者来说,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是什么样的人”来向文学发问,虽然常常会让文学从业者很痛苦,但这样一种勇于把文学理解、文学标准相对化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重要的。他举托尔斯泰的例子和艾略特作对照,认为作为文学从业者,我们如果没有像托尔斯泰、艾略特这样,从今天的“人”所需要的文化、生活角度去勇敢审视我们所在的“文学”,我们看起来在据以安身立命的“文学”工作,在最关键的意义上也就仍然是“非人”的,而非我们自以为的、当然是站在“人”这一边的。贺照田从艾略特晚期诗学中抽绎出“文学心灵”和“文化心灵”的观念,认为文学心灵和文化心灵的融合,是我们从艾略特这里寻求到突破当代诗学处境的关键启示,因为只有这种心灵的不断产生,才能保证诗学始终同时在广阔和精微上的成功。这样的诗学才会真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个人心智的成熟,而不会像时下许多一偏之见的诗学在认知的名义下少利甚至少利多害于文化和心智。

图片8.jpg

讲座的提问环节中,贺照田对学生们的疑惑进行一一解答。总结环节,郭春林点出了贺照田对文学心灵和文化心灵的思考和追问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贺照田一直强调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不仅仅是文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更是植根于心灵的反思,即对文学研究者是不是还是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反思,这可以看出贺老师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精神。


韦丽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曹蔚 编辑 党委宣传部